蛰伏族:伺机而动再重出江湖
【案例】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让小黄失去了工作,自此他成为一名“宅男”,每天在家里看书写东西、在各大论坛“灌水”,偶尔出去爬爬山。很多人对他成为“宅男”感到惊讶,因为他有足够的能力重新找份工作,但他有自己的理由:现在经济周期不太好,出去工作辛苦、压力大、报酬又少,难以达到理想目标,等以后经济形势好转再“重出江湖”。
【分析】经济有其发展周期,在经济景况不好的时候蛰伏在家,养精蓄锐,环境好转后再“出击”,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这样做。胡赤怡告诉记者,这其实不完全是一件坏事,而是一种积极的人生策略。
【建议】胡赤怡提醒:可以把蛰伏作为一种策略,但不要蛰伏出懒惰、一辈子蛰伏下去,否则就把蛰伏演变成蛰居以至于成了茧居。
网络族:当心社交技能退化
【案例】小郑17岁休学,因家人很少在家,他天天“宅”在家里上网到深更半夜,两年后有一天母亲要他出去帮忙买东西,可是踏出住宅楼门口的那一刻,他顿感眼前的世界是如此陌生,不知道怎么开口与人说话,觉得自己是不属于这个世界的,那个天天打游戏的自己才是真的。他主动要求看心理医生,但只能说出简单单词,要借助纸和笔才能与医生交流。
【分析】余常红认为,在青少年时期,神经系统功能得到不断的锻炼并且变得稳定,社交技能得到发展,而这只有在与外界交往中才能完成。小郑长期孤独地“宅”在网络构成的孤岛之上,缺乏与人的现实交往,导致对真实世界的感知能力下降,基本的社交技能受到抑制,因此突然走到现实中,他觉得不能适应了,对外表达系统、感受系统都出了问题。其实,不少宅男宅女在网络上很活跃,但现实沟通能力却可能较低。
【建议】余常红指出,网络上的交流与现实交流毕竟不同,一定要保持现实交往,因为虚拟世界如同镜子里影像的反面,尽管也反映现实,但毕竟代替不了现实。如果出现了社交技能的退化,就要接受专业人士的辅导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