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商学院财务11甲红色旅游部分优秀作品
2012-4-19 10:56:28
访问量:2989791
杭州商学院财务11甲红色旅游部分优秀作品
2011-11-27 22:21:36| 分类: 红色作品| 标签:|字号大中小 订阅 参观夏衍旧居心得体会
参观细致,引用故事典型A++
财务11甲杨云娜 1190910130黄斌梅 1190910128 2011年10月23日
拿着一张简易的自制地图,经过彭埠镇,穿过严家弄,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夏衍旧居。若是匆匆而行的游客,或许并不会注意到在这样充斥着生活气息的小弄中竟藏着这样一位不朽的电影大师。
夏衍旧居建于清末民初,属中式平房,现为陈列室,是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被命名为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故居原名八咏堂,为五开间七进深院落,为夏衍诞生至青少年时代的活动地,现经扩建,占地一千两百平方米,建筑面积为六百平方米,采用院落式和江南民居式样。
一路的繁华和喧闹在我们步入大厅的那刻起顿时烟消云散,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夏衍的一尊铜像,沉静而内敛。在大厅登完记之后,向右走,便进入了陈列室。陈列室陈列室展示了夏衍一生从事电影活动的生平事迹,以及夏衍生前用过眼镜、衣物,还有名家字画等。衣物简单朴素,玻璃柜中的泛黄发旧的簿子,以及墙上那一张张厚重的黑白照片,无一不透露着一个电影人的文化气息。
走出陈列室,便是四围的走廊,大天井里种着金桂和枇杷。夏衍的母亲会把枇杷树熬成汁,为夏衍治咳嗽。走廊的墙面上也整整齐齐的罗列着他的电影人生。在我们的对面墙上,很贴心的设置了一片空间——我想对夏衍爷爷说句话,上面贴满了形形色色的便贴纸,字里行间满是读者对夏衍的崇敬和敬仰之情。
沿着一条长廊进去,便是两间不同时期的夏衍的卧室。一间是他的早期卧室,里面全是红木家具,陌生的家具渗透出醇厚的历史感,盥洗台,书桌,床都雕满了精致的花纹,细致而又大方,丝毫不显得累赘,繁复。不知道是改建的缘故或本身便是如此,卧室显得十分空旷,除了我上述的几样家具,便再也找不出其他东西了。相邻的便是他的现代卧室,这时的床和桌椅的样式对我来说并不是那么遥远了,但是房间的格式一如之前,简单沉稳,素白的床单,两张藤编的老靠椅,藤椅上的靠垫好像刚刚拍松,让我不禁怀念外公家那张已经站不稳的藤编靠椅;床铺上整整齐齐的叠着他曾经穿过的衣物,干净的深蓝。两间房年代不同,家具不同,却给人以相同的感觉,与夏公的气质十分相衬。我的眼光仿佛穿越了历史的围墙,我看见年轻的夏公坐在书桌前翻译外国的文稿,在素白的床单上小憩……容我将这么多的笔墨铺在这两间房上,许是它们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我觉得这简直就是为夏公 “量身定制”的房间。
说起来实在惭愧,如果不是这次近代史的作业,或许我一辈子都不会这么近距离的接触到夏衍这位电影大师。所以去参观夏衍旧居之前,已从网上陆陆续续查阅了他的相关资料。
夏衍(1900.10.30-1995.2.6),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汉族,浙江省余杭县(今浙江杭州)彭埠镇严家弄人。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
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
1919年在家乡参加五四运动,与同学一道发起并创办了当时浙江第一个进步刊物《双十》(第2期改为《浙江新潮》);
1920年赴日本留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4年,他经孙中山先生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担任国民党驻日总支部常委兼组织部部长;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外国名著;
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
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
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导者。如今我们只能从那些一个个生硬的方块字体上了解到的他的辉煌,他的荣誉,那是他光鲜的一面;然在那些光荣之前,命运之神似乎并没有垂怜他:小时由于父亲去世,经济状况一落千丈,在一座楼板里能飞出成千上万的白蚁的院里长大;他为宣传发动抗日救国作出卓越贡献的《救亡日报》经历了查封——复刊——监视——再查封的坎坷命运;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宝剑锋从磨砺出,他的眉梢、眼尾、嘴角留给我们的尽是睿智、谦逊,云淡风清。
不知不觉中,在卧室前停驻了不知多长时间,拉回思绪,继续前往。往右便是夏衍幼时读过的私塾样式,一桌一椅,桌上的玻璃盒里码放着戒尺,书籍,不知幼时的夏衍可曾受过着戒尺的惩罚。出了私塾便是一间蚕房,后来了解到夏衍从五、六岁起就是一个辅助劳动力,所以从“掸蚁”一直到蚕宝宝“上山”,这一套养蚕工序,他都知道。后来当他改编自茅盾的《春蚕》进行拍摄时,童年时学到的技术使他成为了剧组的唯一的技术顾问。蚕房旁是八咏堂,摆设一如我们在电视剧中看的大厅一样,只是天花板上垂吊两盏奶白色大灯,花瓣的波纹似欧洲风情,红木桌上一台西洋时钟,中式的大厅混合了异域的古典。步出八咏堂,才蓦然发现已全部参观完,迈出门槛的一刹那,车水马龙立即将你拉回现实,竟有种在梦中走了一遭的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夏衍先生爱猫是出了名的。现在墙上的画和小摆设好多是猫。夏衍3岁时失去了父亲,她的母亲为了补贴家用,选择养蚕作为家技。老鼠要咬蚕,防老鼠必须养猫,加上家境贫困,买不起玩具,只有自家养的小猫是他的宠物。他从小就很用功,一放学便像猫一样窝在房里不出来。他母亲就说他是‘洞里猫’。有这么一段动人的故事:文革期间,夏衍先生被抓进监狱,老保姆和狸花猫守在院里等夏公回来,六年过去,老保姆去世了,而两只狸花猫不管外面的世界怎样混乱折腾,依旧未离开这家。十年后,夏公带着一条残疾的腿艰难的回到家里,十年,已物是人非,某日狸花猫带着衰老的身子突然出现,闻了闻主人的脚,在夏公身边一圈一圈的踱步,三日后,在院子一角,终于上了天国。读到这,不禁泪盈于睫。
又曾看到一句感人至极的话,令我印象深刻:夏衍,一生为谦谦 君子,对人谦恭,在临逝世前,其秘书说:“我去叫医生”,夏衍立即叫他回来说:“不是叫是请!”这是他说的最后一句话。做君子容易,做一刻便是一刻,倘若遇到了什么切身利益的事,便马上原形毕露,顾不得什么礼教道德,这样的,大有人在;不易的如夏衍,直至死亡的那一刻,他的君子,做了一生。
“夏衍的一生都非常低调,不太喜欢张扬,1981年5月23日,夏衍参加首届电影金鸡奖来到杭州,重返故里。当时,夏公从新新饭店出来,要去严家弄老宅。一群记者围在车外,他用很浓重的杭州官话说:‘怎么要衣锦荣归啦!你们去,我不去了。’到了严家弄,邻里乡亲围了一大群,夏公拄着拐杖,一颠一颠。他的皮鞋一只要高出6厘米,走着很痛的。不过,路上,他还是打趣道‘穿高跟鞋,蛮好的’。那一次,夏公先在侄孙沈之雄住的一间耳房里和乡亲们寒暄了一会。他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们的收成怎么样,油菜籽,络麻,产量好不好?’”(《夏衍》作者: 王婷 2011年06月24日)
能这样轻易的拿自己的伤疤开玩笑,是有多豁达和洒脱的心境才能做到如此。夏衍先生是个念旧的人,即使晚年已是人人敬仰的电影艺术家,但心底仍对儿时的生活念念不忘,夏公曾说:“人家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杭州才是个大公园呢。”所以在1995年10月31日,夏衍的家人根据他的遗嘱,将他送回了杭州,这位在外七十五载的游子真正的回家了,并且不再离开。
夏衍的著名散文《野草》里有那么一段话:“你看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一颗小草的生成吗?它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壤里钻,它的芽往地面上挺,这是一种不可抗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一粒种子的力量的大”我觉得那便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游李叔同纪念馆心得体会
财务11甲班季嘉玥 1190910103 2011.10.29
像李叔同这样学一样像一样,知行合一,就是实在的爱国A++
淅淅沥沥的小雨仿佛为我们的出行设置了一丝的障碍,但同时,却为我们带来了一种不一样的心境:宁静,淡雅……于是,带着这么一种以前未曾有过的超凡脱俗的意境,迎着凌晨将近6点的那一丝丝蒙蒙细雨以及有点儿寒意的凉风,我们踏上了今天的旅程……
在车上几乎要睡着的我随着一声刹车声而惊醒——还好没有错过。下车沿途一边走,一边看,一边想,到底今天他会给我带来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呢?我又能从中体会到之前没体会到的东西吗?就这样想着,我们到了虎跑梦泉,没错,今天我们要参观的主人公纪念馆就在这个公园里面,他,就是多才多艺,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无所不能的弘一法师——李叔同。
虎跑公园里的景色有很多,绿树成荫,溪水潺潺,伴着细雨走在其中真是别有一番乐趣,但我们心中仍首先装着纪念馆,于是我们穿过窄细的虎跑山径,路过含晖亭,沿着石阶往上爬,当“李叔同弘一法师纪念馆”这几个字映入眼帘时,我们兴奋地叫着,“哦,我们终于到咯!”
纪念馆共分三个展厅,刚一跨入,就被正厅中央的一座高三米的李叔同铜质立像所吸引,两侧是"超脱"和"皈依佛门"两幅大型浮雕,显得庄重而又严肃,让人顿生敬仰之情,环顾四周,全是对弘一法师的介绍,作品展示以及生平事迹。展品介绍了李叔同的生平事迹及出家史,让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李叔同大师的传奇人生,艺术成就、佛学造诣以及爱国主意精神,另外,展柜内还有李叔同撰写的词以及早已绝版的《清凉歌集》;李叔同孙女提供的数十张珍贵照片;李叔同临摹的书帖,用过的书籍、印章和手绢等实物,这无一不是生动再现并还原了当时的历史背景的珍贵资料。接着,我们又来到了左厅,左厅陈列着李叔同的墨宝,有手书石碑八块、木刻格言十幅,当一幅幅字画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不得不由衷地佩服这一位奇人。接下来的右厅就为"书巢"了, 里面挂有徐悲鸿的油画、丰子恺的木刻、费新我的弘一肖像、钱君的对联等书画作品,我们可以想象,有这样的老师是何等的幸福,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啊”!
在来之前,我也查了关于李叔同大师的很多资料,但在这里看着这么多字画和实物,确实给我以很大的触动。弘一法师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但他不像其他有钱人一样对贫困者不闻不问,相反的是他乐善好施,不仅设立义塾(提供免费教育),创立“备济社”,而且专事赈恤贫寒孤寡之人,施舍衣食棺木,最终获得了“李善人”的口碑。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极具爱国情怀的人: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 号,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困难于万一”等语,这充分表现了其深厚的爱国情怀。
或许正是由于他原本就拥有这种美好的品格,而这种品格又赋予了他宁静,淡泊,超凡脱俗的心境,在这样一种心境之下,才会有这么高的文学与艺术造诣吧!
书法是他毕生的爱好,青年时致力于临碑,出家前的书体秀丽、挺健而潇洒;出家后则渐变为超逸、淡冶,晚年之作,愈加谨严、明净、平易、安详。而他的篆刻艺术,上追秦汉,近学皖派、浙派、西冷八家和吴熙载等,气息古厚,冲淡质朴,自辟蹊径,并有《李庐印谱》、《晚清空印聚》存世。他的书法早期脱胎魏碑,笔势开张,逸宕灵动。后期则自成一体,冲淡朴野,温婉清拔。特别是出家后的作品,更充满了超凡的宁静和云鹤般的淡远。这是绚烂至极的平淡、雄健过后的文静、老成之后的稚朴,恰如他自我表白的那样:“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
他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他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的主要成员。李叔同的戏剧活动虽如星光一闪,却照亮了中国话剧发展的道路,开启了中国话剧的帷幕。特别是在话剧的布景设计、化妆、服装、道具、灯光等许多艺术方面,更是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启蒙作用。
在音乐方面,他是作词、作曲的大家,也是国内最早从事乐歌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并有深远影响的人;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他是中国最早介绍西洋画知识的人,也是第一个聘用裸体模特教学的人;他是艺术教育家,在浙江一师授课采用现代教育法,培养出丰子恺、潘天寿、刘质平、吴梦非等一批负有盛名的画家、音乐家;他不仅大胆引入西方美术,而且十分重视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和技法,尤其善于将西洋画法与中国传统美术融为一体。他与弟子丰子恺合作的《护生画集》,诗画合璧,图文并茂,为世人所称道。
从李叔同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追求人生的圆满境界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他的临终绝笔“悲欣交集”充分说明了这一事实;李叔同一生有三个过程: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在弘一法师的众多作品里,从另外一个角度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意蕴和精神。“一音入耳来,万事离心去”。弘一法师的作品充满了人生哲理,蕴藏着禅意,给人启迪,宁静淡雅。法师的词像一杯清香的茶,清淡纯净,淡中知真味。对他的一生,赵朴初居士有诗为证:
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李叔同先生生当乱世,在他历尽百劫之后,终于在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当了和尚,时年三十九岁。从此进入了他人生的第三阶段,就是丰子恺先生所说的“爬上三层楼”的阶段。他一出家即告别尘世的一切繁文缛节,并发誓:“非佛经不书,非佛事不做,非佛语不说”。受戒后持律极严,完全按照南山律宗的戒规:不作主持,不开大座,谢绝一切名闻利养,以戒为师,粗茶淡饭,过午不食,过起了孤云野鹤般的云水生涯。或如好友夏丐尊所形容的,从“翩翩浊世佳公子”,一变而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这种变化,在常人看来觉得不可思议,甚至在心理上难以承受,而李叔同却以平常心澹定自然地完成转化,成了弘一法师。他选择了佛教宗派中最重修持的律宗。他不但深入研究,而且实践躬行,事实上他也最大程度地做到了这一点。所以,观他一生行藏,无论是在俗时的交友,治学,育人,乃至他所从事的某一项专业,一经涉足便全身心投入,力求做得最好。可见,他一生做人的确是凡事认真而严肃的——他要学一样就像一样,做什么就像什么。李叔同先生僧腊二十四年,随着他佛教典籍的问世和嘉言懿行的传播,在宗教界声誉日隆,一步一个脚印地步入了高僧之林。他从留学生、而艺术教育家、最后成为律宗高僧的弘一大师,其为人可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典型。
虽然李叔同与弘一法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但两个形象并不是截然断开。他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是他的多才多艺和认真的精神。他一生做人确是凡事认真而严肃的。他要学一样就要像一样,要做什么就要像什么。古人有话说:“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马一浮曾有诗挽他说:“苦行头陀重,遗风艺苑思。自知心是佛,常以戒为师”,读此可谓如见其人。先生走了,他的人格魅力还在,如风常拂,如月明澈。
正如名家评价他的那样:
林语堂:“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张爱玲:“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转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夏丏尊:“综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
很喜欢他的这种品格:要学一样就要像一样,要做什么就要像什么。的确,他扮演着众多的角色,但这些角色他扮演得样样出色,而现在的我们呢,往往不能很好地安排,别说是几样了,可能就连一样也做得不到位,往往差不多就行。
最后,我们又到了弘一舍利塔下,静静地看着,静静地思考着,感受着刚刚的余波。纪念馆之行很快就在我们的深思中结束了,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之前没有看到的虎跑其他景色的游览,但我知道,弘一大师李叔同的事迹,修养,思想和品质已牢牢地深入到了我们的心中。
参考文献:《心与禅》 李叔同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06月 参观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心得体会
财务11甲班 朱正欣 1190910125 2011.10
语言流畅,层次清楚A++
周边环境
在假期即将结束的周末,爸爸带着我和奶奶去参观位于拱宸桥畔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的车停在了运河文化广场上。下了车,我们并没有急着进博物馆,而是被博物馆西边的拱宸桥所吸引,先熟悉了下附近的环境。拱宸桥——京杭大运河南端终点标志,站在桥上脚下是宽阔的水面,远眺风景,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运河上络绎不绝的船只和桥面陆续走过的人群无不昭示着京杭大运河的繁华。桥的西面与博物馆隔河相望的是一条直街,爸爸告诉我那时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它保留了杭州近现代工业进程中的生产厂房和部分非物质形态的内容,是杭州老底子风貌的重现。在直街上走一走,看一看沿街沿河的传统老店,有着百年历史的杭一棉老厂房,低矮排列着的老厂房宿舍.....仿佛置身于过去,有一种恍然隔世的感觉。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周边环境)
进入博物馆
再次回到博物馆门口已是中午时分,博物馆大概有三、四层楼高,呈扇形环绕着运河文化广场。进入馆内,首先吸引我的是玻璃铺设的地面,伴着厅内墙上流动的水幕发出的水声,仿佛置身于运河之上。右侧墙体上雕刻了一幅世界地图,向我们介绍了地球上的运河,其中京杭大运河可谓是历开凿最早,长度最长的了。
接着,我们进入了第一展厅——大运河的开凿与变迁。引入眼帘的是一副群雕,雕刻的是古代人民挖土、扛石辛苦开凿运河的场景。这不禁让我感慨起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在当时一个人力、物力极其匮乏的年代,他们仅用他们的双手,手脚,肩膀造就了这条纵贯南北的水上要道,这是何等的智慧与毅力。这一展厅还向我们介绍了大运河的演变,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结合了各个朝代人民的努力。大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由吴王夫差开凿连接江淮的运河。到隋炀帝时,又开凿而来京淮段直长江以南的运河,元朝时又对运河进行了改造......就这样一步步地形成了我们现在的京杭大运河。
沿着展廊继续走就到了第二展厅——大运河的利用。在这一展厅中,我了解到了大运河最早是应用于军事,为吴王夫差运输人马和粮草。后来,大运河的功能更多的体现在经济上,南方的粮食、工艺品、布匹被运到了北方,北方的盐被运往南方。展厅里那一件件叫不上名的纺织用具和农业用具让我大长见识,也让我想象到大运河的建造造福了沿岸多少百姓,促进了小农经济快速发展。
经过一个木制的桥面,我们进入了第三展厅——大运河的综合保护。一面墙壁上挂满了一幅幅有关京杭大运河整治的老照片。地面上铺设的玻璃屏幕向我们呈现了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整治成果,运河两岸生机盎然,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建筑随处可见。现在的京杭大运河虽然运输功能减弱,但它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改善过后良好的生态环境正成为新的旅游热点。沿着脚下蜿蜒的“京杭大运河”走着,欣赏着京杭大运河的照片我陶醉其中。
穿过一个亮堂的展廊后我们步入了第四展厅——运河文化。运河不仅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历史名镇,还孕育了运河文化。展厅内首先是一组西洋镜,反映运河上发生的中西文化交流。展柜里还成列了运河边上城市的工艺品,有扬州的剪纸;无锡的泥人;淮安的铜器;苏州的桃花坞年画;杭州的都锦生织锦等等。大运河承载的文化,也想一条大河,一路吸纳,一路浸溉。四大名著都和运河有关,《水浒传》里对杭州的描写非常详细准确,水泊梁山也是运河水系。《红楼梦》里,林黛玉是沿着运河去投靠贾府的......
参观完了四个展厅,我们又绕回到了馆内大厅。一路细细品味之下,竟不知不觉要结束今天的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参观之行。
心得体会
坐在回家的车上,一路想来,今天的收获颇多。第一次如此系统、详尽的去了解京杭大运河;第一次领略到大运河如此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第一次体验站在大运河的最南端听着河水撞击桥墩的声音......通过京杭大运河博物馆让我感觉与运河如此之近。
运河美,江南运河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这里,大运河洗却了北地的风尘,大泽的浮躁,出落得越发楚楚动人,淡秀天然。它徜徉在古老的巷坊间,闲看杭城的花画桥柳叶、风帘翠暮,静听春雨露头那一缕若无的萧声。更有那十里荷花的倩影,夕阳黯淡了湖畔的歌尘。所有这些可以称之为软性美的情调,都和它有着先天性的亲和。“一样江南好山水,如何到此便缠绵“。(引自夏坚勇《旷世风华——大运河传》东方出版中心 2004年1月1日)
最后我想用《旷世风华》中的话作结。
正是这如诗如梦的江南,孕育了如梦如诗的江南运河,现在,它落落大方地启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