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你说的“不理解,不同意,乃至激烈反对”指的是什么?
陈先珍:例如拆迁。1999年,武夷山被评为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跃成为世界级的旅游胜地之一。当时的管委会主任离开的时候是含着眼泪的,正是因为他们竭力保护这片森林资源,才能有99年申报世界世界自然与文化的双遗产成功。当时专家来进行考评的时候有一句话非常经典,武夷山是世界人民保护永久自然资源的象征。
但随之而来,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专门成立了“世遗保护局”,制定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当时根据世遗标准要求,对申报范围及外围缓冲地带必须进行拆迁整治。
当时我们把风景区内九曲溪上游的2个伐木场关闭,近千名伐木工人全部转移为旅游从业人员。这还算比较好办的,比较困难的是把景区内1000多户住户迁出景区。
当时的情况现在看起来,我都觉得自己坚持下来很不容易。这其中的滋味事隔多年仍让我记忆犹新。1000多户,3000多人,一个个做工作,然后还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反弹和非议,有的甚至非常激烈。
你要知道,这不是我们武夷山单独碰到的问题,全中国全世界都一样。但在我们这里不同,我们没有商业性目的,我们是出于保护的目的。
但如你所知,这话当时听起来很“大”,现在看起来又是很“简单”——那些当时迁出来的住户,现在都从事着旅游业或相关行业,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在他们终于是理解了,而我们保护的目的也确实达到了。
记者:这确实是一个“双赢”的结果,景区生态得到保护,而当地住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陈先珍:其实要我说,不仅是“双赢”,而是“三赢”。
你现在看到的武夷山,游人如织,发展得很快,凡是来过我们武夷山的游客都会被这里美妙的自然环境所深深陶醉。但是你可能不了解,武夷山过去是贫困县,以农业、林业为主。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提高了当地居民生活水平,促进了就业,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比如原来几十块一斤的茶叶,现在因为旅游宣传效应升值为几百块、几千块一斤。